目前分類:發言稿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陳平原老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324819083-3576700331_b-1.jpg  

 

各位同仁,各位同學,按照論題,把我安排在最後面,確實很合適,因為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和現代,而且我關注的是世變中人對於世變的追懷、想像、重構,以及如何藉此重構古今對話。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1997年曾寫過一篇文章:〈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這篇文章主要談一個問題:在晚清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人關心六朝?張之洞曾經感慨「今人攘臂學六朝」,稱在同治光緒年間,很多文人願意談六朝,這是不祥之兆。六朝是個亂世,所以他覺得這有點可怕,後來清朝真的滅亡了。在清朝滅亡的過程中,很多文人學者、革命志士寫文章,其中有兩個人特別著名:一個是劉師培、一個是章太炎。這兩個人都喜歡談六朝,但是風格卻完全不一樣。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曉虹老師(北京大學中文系

 

1324819083-3152362653-1.jpg  

 

謝謝主席。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剛才聽到蕭老師(蕭麗華老師)在講她的元代文學研究的寂寞,其實我進入近代的時候,大概是因為進入得比較早,1980年代初,這時候近代文學研究在大陸真的是非常的寂寞,現代的看不起它,覺得它沒什麼文學價值,古代的也是同樣如此最近幾年可能略有好轉,不過在大陸的情況,我覺得還是跟臺灣好像不太一樣我是在古代文學教研室,我們近代沒有獨立的資格,在古代其實我也比較邊緣,我們的主體還是唐宋文學所以我想可能大陸和臺灣還是不,在我們的古代文學裡邊,中間一段力量還是很強的。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學玲老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

 

1324819081-451622714_b-1.jpg  


     主持人,還有在座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謝王次澄老師邀請我來參加座談會。當初接受邀請,我跟在座的同學一樣,就是想來目睹大師風采。在座許多老師的著作都是我寫博士論文時必讀的。更人我緊張的是,坐在我身邊的王文進老師,正是我們大學時候的系主任,外更是教授我中國文學史的老師,所以各位就可以理解我現在心情上的緊張,以及確實是抱著學習,或者是說希望來聆聽更多學者先進的一些意見、論題。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蕭麗華老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1324819083-2355734389_b-1.jpg  

 

前面胡曉明老師提到「尊德性、道問學」這個問題,在元代真的是衝擊很大的問題,和東晉相比,東晉還能偏安江左,但到了元代則完全被異族統治,南宋的江山完全瓦解,對知識分子來說,來自漠北的文化及思維型態是迥然不同的挑戰。我們知道元代的背景是經過統一西域,即色目人,這樣的一個路徑之後再滅金、滅宋,就可以知道何以依身份被區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此四大族群,即元代擁有的版圖之大,所帶來的交融力更強,甚至法律也要分為三種區塊,因此碰觸到元代所引起的議題,它帶來的震撼可能會更加鮮明。我認為這是一個用很多人的鮮血和生命譜出來的世代,光從1234年金哀宗自縊開始,死亡的人就不知有多少,很多軍士、守將就勇敢赴死了。在文學史上說它是個衰亡的時期、文學不興,很簡單就把它忽略掉了,因為不容易去掌握這個世代這麼分歧的內涵,也沒有餘力在其中作進一步地探討,所以在詩歌史或文學史上很簡略地說元代文學不彰,或是詩學傳統上的消亡時期,這實在是有點可惜的事。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高評老師(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1324819083-2220099789-1.jpg  
 

我準備就比較宏觀的視野,來談世變下宋代的知識份子與文化。分為四大面向:第一,為唐宋變革的問題。日本京都學派內藤湖南和宮崎市定,他們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分期,認為唐代是中古史的結束,宋代是近代史的開端。這樣的一個提法,一般把它叫做“內藤命題”或者“內藤假說”。這樣的一個命題,對於中國學術的影響十分深遠。譬如胡適之、嚴復、王國維、錢穆、繆鉞、陳寅恪、錢鍾書,包括談到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的傅樂成——歷史學者,他們都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唐宋的問題。影響歷史學界、中國文學界較大,所以我要從這個地方切入宋代以後的元、明、清各朝,也大概屬於宋型文化特色,因為宋代具備近代歷史的很多特徵。這個事實,經過京都學派和現當代學者論證,大抵可以成立,值得參考借鏡。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基倫老師(國立灣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1324819081-2400800328-1.jpg  

 

「世變」這個主題在每一個朝代都會出現,但是每個人對於怎麼樣定義「世變」可能有不同的做法,假若每個學者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自己的歷史版圖,可能會看出一些不同的面貌。當我們在談論南宋的「遺民詩」這個題目時,可以回溯一下唐朝末年到北宋初年、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文人,他們也同樣經歷了一次世變。可是他們的反應相同嗎?以下我就以「五代到北宋初年」、「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南宋末年到元代初年」這三個區塊來討論這些文人經歷世變的不同現象。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曉明老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1324819082-4254363208_b-1.jpg  


我在中大開一門《昭明文選講讀》,所以,可以充當一下做六朝的。實際上我專業就是做批評史,就是文學思想。所以幸好我還有一門課,就是在中大開《中國文學思想專題研究》。那麼這門課正好跟今天的題目有點關係,因為我正好選取了中國歷代文學當中的五個斷代時間,然後提供一些重要的篇章,來跟同學們一起討論鼎革異代之際的文學思想,和知識分子的一些回應時代的方式。所以這個題目其實我非常喜歡。王老師在給我出了這個任務之後我這兩天都睡不著覺,因為想的東西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說老是思考而不寫的話很痛苦,所以剛剛寫好一篇小文章來充數一下。題目叫做〈釋王夫之的踐身心之則〉,就是一個義理方面的題目。因為楊主任也跟我講到說,中大中文系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文學和義理一個非常好的結合,算是我對這個命題的思考。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建俊老師(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1324994637-819026785_b-1.jpg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在成大開魏晉玄學,平常跟學生講:「什麼叫『玄』?」「玄」就是「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這是在裴頠〈崇有論〉裡講到的。從有而非有即是無、從無非無即是有,這其實就是有無共通、會通有無之見。在講話時,魏晉常提到「意在有意無意之間」、「無可無不可」、「兩得其中」,你說這樣就不是這樣、你說不是這樣就是這樣,就是「玄」。所以講話與行為讓人摸不著,這就是玄。我們現在來看中央大學這個計畫,也可以嘗試著從方法論上談,因為湯用彤在講魏晉玄學方法論的時候,提出「言意之辨」的命題。所謂「言意之辨」,不只是用「隱解」的方法,還有「神解」、「義解」、「妙解」、「精解」等,合之為「玄解」。就是說不是表面的,他是要把文字背後的意涵勾勒出來,所以其實是創解。經常在創解之前先為了標新立異而故意誤解,誤解了以後他才會有新解,所以嵇康就講到文章一定要有「出位之思」。既為「隱解」就不是「顯解」,而是創解,其實也是一種誤解,是故意要誤解的,也就能別闢蹊徑,而不停留於「凡解」。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文進老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1324819080-2693284446_b-1.jpg  

 

教授、各位學術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剛剛看院長發表了一段精采的致詞,就離開會場,感到很遺憾,因為我對他的話有很多共鳴,無法即席和他對談。這位外國院長讓我很感動。第一,外國人能把中文不僅講得內容如此充實,用語也這麼準確精采,讓我非常震撼。第二,今天大家來這裡共同討論的題目,本來是有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戰亂,但一來到中央大學的雙連波,迎面而來的是古松參天,群樹扶疏,一切都這麼肅穆寧靜,我一下子整個心都安穩了下來,私毫沒有歷史戰亂的焦慮感。我覺得剛剛院長講得很切題,不是一般的客套話,是有學術實質的行家話。他先稱讚我們這次的計畫,不是一塊一塊,而是有一個脈絡,這是剛剛院長講的第一個重點。另外他又說,在文學院裡人文的訓練是會影響一個人對所有事情的觀點,這是我覺得他第二個最精彩的地方。第三,他認為這個計畫又深又廣,我想他在這裡講到了重點。所以我當時在電話中,聽到王教授要進行這樣一個整體的計畫時,我覺得中國文人的心靈歷史,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框架裡面:一個是動亂,一個是分裂與統一。所以這個題目掌握到歷史的重點。可是以前我們傳統研究文學的主題,大概最多的是「士不遇」、「生離死別」,或「仕」、「隱」、「出處」。很少用這麼宏觀的歷史視角切入。「動亂」的問題當然有。杜甫就寫動亂,杜詩的大多精華其實就是在反映文人在世亂中的堅持與理想。所以在這個研究中,杜甫就劃得進去。因為這個題目帶有異代鼎革及所有世代的大轉折。可探討的問題既深且廣,在這裡我就試著就我自己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從六朝學的角度,看看能否對這個計畫提供一點意見。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813556.jpg      

王教授、各位貴賓、各位同仁、各位同學大家好。可惜研發長先離開了,我大部分要說的話是講給他聽的──人文的重要性。沒關係,我和他還有很多碰面的機會,而且他也知道我要說些什麼。

我做為院長大概一年多一點了,剛上任時,就接觸到很多文學院外的人士來致詞,或是參加活動,他們也很好心的要來幫我們說話;可是我有聽到一些類似的說法,今天像研發長就不算在我等一下說的這類人,比如談到人文素養有多重要,他便說:「我的人文素養不錯,我會背唐詩、我知道哪一國的哪一幅畫是誰畫的。」這樣的來定義人文素養,我聽完後覺得莫名其妙,人文素養是這樣定義的嗎?可是我又沒辦法回應,因為我愣住了──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對人文素養的看法。可是對我來說,在我的這個位置上就不能假裝沒聽到,因為我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學校院外的人能夠了解人文的重要性,而我覺得很多人對於人文的看法,不是低估就是誤會。

最近我參加校級的擴大行政會議,每一個院都要報告十分鐘,那時我就跟校長還有大家報告了人文的學者跟學生到底在做些什麼,我用五個英文單字來說,人文的研究和學習就是「making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各種各類各方面的,如歷史、哲學、文學、藝術都是「making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我要提到這個是因為我覺得現在的學術發展,學生的技術方面那麼好,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卻沒有sense-making,而這部分對我來說是一個核心,是一個教育應該做的事情,如何帶給學生sense-making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可惜現在的教育看不到這部分。這次王次澄教授辛苦地準備國際性會議,是關於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各種角度的研究,我希望這個研究可以維持得非常久,因為這個題目是又廣又深,值得我們來看學者們怎麼切入這些題目去做研究。

另外,我自己也要繼續做sense-making,讓院外的人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我會想到我自己是從學院而非大學畢業的,美國有一類學院叫做liberal arts college,而我就是從小型、2000多個學生的學院中畢業。我念的是美術,畢業前我曾到系裡的每個老師家裡吃過飯,而我四年級必修的specialize更是在教授家中的客廳上課的。人文教育給了我長久的、非常深刻的影響,它影響到我看待事情的觀點,而且我認為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觀點。

今天同學們都在,我希望你們能夠理解念文學院是一件多麼榮幸的事,在念書的這段時間,你們可以跟知名的學者來吸收他們研究的成果。我覺得這有兩個層面:第一面是內涵,這些專業、知名學者所研究到的具體成果;另外則是他們的觀點和視野,他們經過多年研究所累積的經驗,他們整體的sense-making ability,是我們現在社會、甚至是全球所必需的。我們不要一塊一塊的知識,一塊一塊的東西,然後再一個一個的學習,這個不是知識也不是學習──我們是要看整個脈絡的。我看今天王教授的這個計畫,就是把這麼一個整體的sense-making ability落實到研究上。

今天各位貴賓、同仁,你們的與會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的重要,因為你們可以讓我們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好,能見度越來越高,如果有需要文學院支援或幫忙的,我們一定盡力幫忙,敬祝大家!

 

ncu33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