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演講: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1400—1700,中央大學文一館A-304。
京劇的現代化與梅蘭芳訪日、美、蘇
梅蘭芳三次出國表演,1919年訪日,1930年訪美,與1935年訪蘇聯,不僅僅把京劇藝術介紹到外國,並得到各國普遍的好評以及對梅本人的敬慕。更重要的是,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幾次文化交流中,以主流本土文化內含的自信與這自信中強調的平等交流的立場,衝擊了歐美日本代表的現代文明文化。其成功的標誌包括在這些國家以及與這些國家有密切文化關係的其它地區,引起為時不短的「京劇熱」以及對於西方現實主義藝術表演方式反思和對以京劇為代表的抽象藝術的探討。與此同時,這國際上的承認甚至於認同,又與中國國內在這三個不同時期對傳統藝術與現代文明文化的討論形成一個反差。本文將以梅蘭芳這三次國際出訪為背景,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交流中的位置,梅蘭芳的視野,跨文化交流對京劇藝術概念上的再認識,以及作為五四文化精英人物如胡適,魯迅對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獲得的地位的矛盾的心理。
第二場演講:2012年6月5日(星期二),1000—1200,中央大學文一館國際會議廳A-302
明星文化的誕生:國際政治,大眾傳媒與京劇旦角在民國初年的崛起
自民國初年,京劇旦角的崛起以及由此帶動起來的旦角藝術的發展成熟,是衆所周知的。標誌這一發展趨勢的高峰是1920年代中期「四大名旦」的出現。導致了後來以旦角爲主的各大流派的形成,促成了以旦角爲首的明星文化,比電影界推出的明星文化早於十幾年。最著名的是梅蘭芳,他不但成爲中國京劇的巨星,而且成爲世界級的藝術明星。以上這些也都是一般人瞭解熟悉的歷史。甚至於說,一些更具體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現象,也有學者注意過。例如,成名的旦角無一例外背後都有一群文人官僚在幕後策劃支持;這些旦角大都以唱新戲首先出名;許多新戲目都是為各個旦角專門寫的。甚至如果說旦角社會地位的上升與民國初年北京政客關係密切,大約也不會遭到內行學者的反對。然而,這其中最核心,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問題,卻一直被忽略了:作爲旦角,一個曾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如何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之內,一躍成爲全國舉目的知名人物?即使有文人政客捧旦角,更重要的是,社會為什麽會接受?
旦角上升為明星,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變革中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舊社會秩序的打破最突出的表現。本文以動蕩之中的中國與中國人尋找建立新的自我形象為前提,來討論旦角明星化的現象。把以上提出的一些歷史現象從概念上聯係起來,看旦角如何在這時期被歷史選擇?所扮演的歷史角色又是什麽?社會為什麽能接受原屬於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方式與藝術品味,以至促成旦角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象徵。